教育部簡報〔2022〕第41期
湖南省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雙減”工作的決策部署,牢牢把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省教育廳和省科協聯合制定利用科普資源助推“雙減”工作方案,實施科普服務“雙減”工作專項行動,統籌謀劃、一體推進,堅持“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有效支持中小學校開展課后服務,努力提升學生科學素養,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實施“三大行動”,推動科普資源“請進來”。一是實施科學素質能力提升行動。加強學??萍驾o導員隊伍建設,邀請兩院院士兼任中小學??萍驾o導員,連續舉辦16期“院士來了”網絡科普公益講座,結合“送課到?!钡确绞?,為全省中小學生提供科普類課后服務活動項目,指導學校開展“科技節”“科學營”等科普教育活動。加強相關科技學會科普服務能力建設,遴選建立全省科普教師培訓專家資源庫,為全省中小學校開展科學類課程教師培訓提供有力支持。二是實施線上線下科普資源建設行動。征集遴選一批特色鮮明、學生適用、成效顯著的科普課程,納入學校課后服務內容。安排1000萬元專項經費,啟動建設湖南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并將各類優質科普資源納入平臺建設。充分利用“科普中國”網站、中國數字科技館、“科創筑夢·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等資源,開發網上科學直播課程,供學生免費使用。打造“科普三點半——神奇的地球”等科普教育直播精品課程,吸引全省567萬名師生在線收看。三是實施校內外科學教育資源銜接行動。利用“三下鄉”“科技活動周”等,開展科普大篷車進校園活動98場次,組織“青年科學家進校園”“科學家精神宣講”等活動18場次;面向脫貧地區和偏遠山區中小學生,舉辦流動科技館巡展12場次。
創新“四項舉措”,支持實踐活動“走出去”。一是編制全省“科普地圖”。結合全省各類科技場館、科研場所、省級以上科普教育基地分布情況,及時發布服務內容、設施條件、地址及聯系方式等信息,為中小學校開展科普活動提供便利。二是增強科普基地實訓能力。支持各地科普教育基地根據當地中小學校課后服務時段同步調整開放時間,強化研學課程建設,為中小學校舉辦科技夏令營、冬令營等活動開辟“綠色通道”,提供優質服務。組織中小學校就近分期分批到科技館、科普教育基地、自然教育基地等開展探究式、場景式、體驗式科普教育實踐活動。對課程內容實、服務質量優、社會評價好的科普教育基地,優先納入省級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予以支持,優先推薦參與省級科普教育基地和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評選。目前已有45個科技場館和145個科普教育基地納入各市州、縣市區課后服務合作機構名單,支持科普教育基地免費為當地中小學生提供課后服務。三是引導參與科普崗位體驗。鼓勵各類科技場館定期招募中小學生志愿者參與講解和導覽服務,2022年以來,招募中小學生志愿者超2萬人次。支持相關單位開展“小小科普輔導員”培訓、“科普小達人”宣講等公益活動,已累計組織26期、吸引700余人次參與。四是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管理和科教論壇活動。按照“誰審批、誰負責”的原則,理順管理體制,強化日常監管,全面規范包括校外科學素質類在內的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管理。研制校外科學素質類培訓機構科技教育活動指南以及機構設置、培訓課程、輔導教師等方面規范標準,對培訓機構及培訓行為開展動態監測和評估,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和專業能力。
下好“三個功夫”,健全體制機制“強保障”。一是在強化組織管理上下功夫。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科協加強對組織實施工作的管理,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及時研究解決工作推進中的困難和問題。二是在強化責任落實上下功夫。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科協制定工作方案,建立工作專班,明確具體責任部門和責任人,加強日常工作溝通,形成協同推進長效機制,加大對薄弱學校、農村學校的支持力度。三是在強化宣傳推廣上下功夫。每年組織專項督查評估,發掘總結典型經驗,通過有關省級媒體平臺加強宣傳推廣。每年評選100所科普工作成效突出的學校、100個優秀科技輔導員、50個科普類課后服務經典課程和一批優質科普教育基地,進一步帶動課后服務工作提質增效,積極營造良好教育生態。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