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簡報〔2022〕第42期
浙江省紹興市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雙減”工作的決策部署,在不斷深化學科類培訓治理的同時,因地制宜同步推進非學科類培訓規范工作,依托全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與服務綜合平臺,通過健全制度機制、強化安全管理、完善監管體系等舉措,著力補短板、防風險、堵漏洞,穩步推進非學科類培訓機構規范治理工作落地落細落實。
健全制度機制,在“補短板”上下功夫。一是強化監管責任。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學科類培訓機構監管工作的通知》,按照“誰審批、誰負責”原則,明確由文廣旅、科技、體育等部門分別牽頭負責文化藝術類、科技類、體育類培訓機構審批與監管。召開非學科類培訓機構規范治理專題部署會,完善工作方案和具體措施,壓實工作責任,推動形成“準入、審批、監管”全鏈條工作閉環。二是細化分類標準。由市教育局牽頭,聯合相關部門印發《紹興市科技類校外培訓機構準入指引(試行)》《紹興市體育類校外培訓機構準入指引(試行)》《紹興市藝術類校外培訓機構準入指引(試行)》,從機構設置、場地設施、從業人員、培訓內容、資金監管以及審批登記等方面分別作出明確規定。三是優化監管方式。建立義務教育階段校外培訓項目分類鑒別及復核機制,成立專家委員會,對學科類與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劃定明確界限,加強非學科類培訓機構的審核,并參照學科類培訓機構管理方式,納入平臺統一監管。組織開展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收費專項排查整治工作,實行銷號制度和“黑白名單”制度,對排查發現的問題,明確整改要求和期限,堅決遏制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違法違規行為。
強化安全管理,在“防風險”上下功夫。一是完善資金監管強預警。緊抓資金監管關鍵環節,利用信息化手段對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預收費加強風險管控。全面實施預收費監管,明確培訓機構可在本市范圍內選擇1家托管銀行,開設預收費專用賬戶,采取“預收費—上課—付款消課”模式,由銀行按約定發出消課和劃轉指令。相關部門共享校外培訓機構預收費監管信息,實時掌握機構招生、開課、資金等情況,有效防止培訓機構“退費難”和“卷款跑路”等問題。搭建“服務+監管”一站式綜合服務管理平臺,公開證照、教師、課程、培訓材料等信息,并為培訓機構提供課程發布、招生、收費等服務。二是嚴格隱患排查保安全。聯合市場監管、消防等部門開展大檢查,全面排查培訓機構安全管理情況,督促指導校外培訓機構履行安全主體責任,對存在安全隱患的培訓機構,依法依規嚴肅處理。2022年7月以來,共開展“雙隨機”“四不兩直”檢查370余家次。三是落實疫情防控守防線。嚴格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要求,督促培訓機構守好“責任田”,加強從業人員每日健康監測,堅持“日報告”“零報告”等制度;加大明察暗訪監管力度,全面落實場所碼“應貼盡貼、應掃盡掃”、行程碼健康碼“應查盡查”等防控舉措,切實保障學生健康和安全。
完善監管體系,在“堵漏洞”上下功夫。一是建立清單管理機制。充分發揮市“雙減”工作專班牽頭抓總作用,建立市縣兩級信息互通機制,文廣旅、科技、體育等部門對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開展地毯式摸排,通過“機構清單”和“紅線清單”實行全覆蓋管理。針對舉辦者、機構負責人、教師和管理人員等群體,細化明確要求,劃定準入“紅線”,嚴格規范培訓機構辦學行為。二是建立聯合檢查機制。市縣兩級“雙減”工作專班聯合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常態化督查監管,充實社會監督員、網格監督員隊伍,加大執法檢查力度,堅決遏制非學科類培訓惡意漲價、超時收費等違背公益屬性的行為,確保治理成效不打折扣。截至目前,已累計出動執法人員4500余人次,檢查非學科類培訓機構1700余次。三是建立定期通報機制。實行每周通報機制,并根據不同階段工作重點,動態調整通報指標,對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平臺開設賬號、錄入教師課程相關信息、建立銀行監管賬戶等情況進行定期通報。截至目前,全市78家體育類培訓機構、73家文化藝術類培訓機構和21家科技類培訓機構均開設了銀行托管監管賬戶,全部納入全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與服務綜合平臺監管,切實維護好廣大學生和家長的合法權益,推動構建區域教育良好生態。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